這天天氣陰但沒下雨,和崑哥二人悠閒來走這一條位在大溪的打鐵寮古道,順便登上白石山,大約11:00從停車場出發,17:00回到停車場,全程來回約6小時。
交通路程:
北二高大溪交流道下,循大溪指標接3號省道,過武嶺橋接康莊路、復興路,走台七線至三層派出所旁之小路左轉進入。
左側可見一「三層社區」的紅色指示牌,附近的圍牆上並有用紅漆書寫「打鐵寮古道」五個大字,進入後即可見附近農家計次停車場。
步行經太平橋、濟安橋,過橋後為黃泥小徑,自此坡度開始上升,沿著草嶺溪而上,穿越石厝坑,進入白石山古道,最後抵達復興鄉三民村等地。
行程紀錄:
三層派出所(11:00)→廢棄崗哨(11:30)→「白石東興南贈」石牌(11:55)→東興橋(12:05)→出產業道路(12:40)→百吉步道入口休息(13:00-13:25)→沿產業道路折回至白石埤(14:00-14:25)→白石山(15:05-15:17)→木橋叉路(16:00)→廢棄崗哨(16:30)→三層停車場(16:55)。
桃園大漢溪畔共有7條知名古道,包括:
角板山古道─復興鄉台地之間的古道
御成路古道─大溪到龍潭
齋明寺古道─齋明寺通往粟子園
尾寮崎古道─大溪鬧區至尾寮地區
小角仔崎古道─大溪美華里小角仔段,居民往返街的捷徑
打鐵寮古道─大溪三層地區通往復興鄉
大艽芎古道─竹篙厝大池穿越石門水庫湳仔溝檢查站到百吉、阿姆坪
大溪的7條古道中,以打鐵寮古道最為特殊,主要原因是慈湖陵寢長期軍事管制,少有人行,一直維持古樸原貌,現經大溪鎮公所逐年修繕推廣,目前每到假日不但有大批登山客湧入,入口處還會有蔬果攤販,十分熱鬧。
打鐵寮古道--簡介
打鐵寮古道原名「更興古道」。昔日這條古道入口附近曾有打鐵鋪,供給入山開採樟腦的腦丁所需的鐵器。當年的「打鐵寮」,既是打造用器之寮,也是打造兵器之所。「打鐵寮」相傳是由大溪鎮曾鎮長所命名。打鐵寮古道位於大溪三層附近,是昔日大溪與復興巴陵之間往來的聯絡道路。當年,地方人士發動募捐,於古道沿途建造三座橋樑,分別為太平橋、濟安橋和東興橋。
打鐵寮古道與大溪其他古道一樣,都是早年環繞著大溪老鎮的交通動脈,也說明了在內陸河域的大港口時代,古道是如何扮演大溪發展的開路前鋒角色。古道材質皆以就地取材,遇山鑿石而成的石板階梯,甚有古樸雅意,而濃綠的林蔭古道就沿著溪畔而行,溪聲潺潺,風景秀麗。值得一提的是,整段路依然保留著原始林完整的風貌,沿途無論油桐花、相思樹、山杜鵑、桂竹林大手筆的花香綠意,每一小段都有不同的驚奇,而且步道甚為寬廣,行之不覺其累。
古道順著山勢開挖修築,遇山鑿石,築成石板階梯,至今沿途仍保持完整林相,充滿漫步山林的野趣,沿草嶺溪拾階攀升,穿越石厝坑,可連接白石山古道,直抵復興鄉三民村,若一路行至百吉林蔭步道的白石碑,單程大約為3小時。在進入白石山之前,由廢棄營房走向叉路,可抵日據時代建築的糯米橋─東興橋。古道在慈湖後方的福安里有一座立於民國 15年的圓形石碑,記錄先人蓽路藍縷開鑿道路的艱辛,石碑並鐫刻出資者的姓名並命名為「白石東興南贈」,據推斷應係居住在新峰里東興橋南方一帶的人士所興建。
白石山(625M)
位於桃園大溪鎮近郊,共有東西二峰,東峰標高610公尺,西峰標高625公尺,二峰相距約20分鐘路徑,頂上皆有一巨大岩塊,上有白漆書寫「白石山」三個大字,無基點,因西峰高度較高,當以西峰為主峰。山名源起於頂個一上岩塊在陽光照耀下呈白色,遠觀如青山中耀眼的寶石而取名白石山。白石山的岩稜路線每年三、四月份盛開金毛杜鵑,是時粉紅色的花朵會將山稜上粧扮的繽紛有緻。
▼▲ 建橋紀念碑遺跡─
打鐵寮古道是昔日大溪鎮三層地區通往三民、復興等地的便道,闢路之材石階是就地鑿石,再鋪設為石板階梯,興建的年代已不可考,據說已有百餘年歷史,
至今留有建於大正15年(1926年)的太平濟安二橋及建橋紀念碑等遺跡,走過舊橋之後的水泥路及紅磚拱橋,即接上以卵石舖設的階梯,古道昔日樣貌躍然眼前。
▼▲ 【太平橋】:橋頭石柱及橋兩側為紅磚護欄,充滿古味,橋面則曾經過整修,鋪上石塊板,原本三拱的橋墩只剩一拱,其餘兩拱已改建為水泥橋墩。
▼ 【濟安橋】:為小巧古樸的紅磚拱橋。濟安橋跨越小溪,保存良好,橋面則和太平橋一樣,鋪上相同的石板塊。
▼▲ 由入口到最高點廢棄崗哨需行40分鐘。沿途盡是原始的黃泥小徑或卵石鋪設的步道及階梯。
古道因當年順著山勢開鑿而成,其路面之卵石、木料皆就地取材,古樸而富野趣。小徑旁有溪流,清澈見底。
若在四、五月間,可見油桐花掉落在小徑、溪流及林葉間,夜晚則可見螢火蟲出沒,極富山林詩意。
道路中段可見一面怖滿蔓草的殘破圍牆,據說是數十百年前的「甘仔店」遺址,可見當年道路交通之繁忙亦盛極一時。
▼ 廢崗哨─此一廢棄崗哨為以前保護慈湖禁地之置高點,路邊留有慈湖軍區鐵絲網,叉路可至慈湖停車場(40分)、東興橋(40分)、白石山(100分)
▼▲ 從廢崗哨旁山逕往上走,過高點往下走,半途遇「龍過脈」解說牌,即一連串的「之」字型下坡,右下方可看到「後慈湖」,開始下陡坡往溪谷
▼▲ 行至溪谷叉路,右側為軍事管制區封閉不通,取左溪澗步道前進
▼▲ 步道右側是溪谷,旁有「白玉東興南賑」石碑,左側對面有土地公
▼▲ 【東興橋】:糯米橋
日據大正年間(大正15年,1926年)興建的糯米橋,是保持最完整的一座古橋,雙拱石砌橋,是【打鐵寮古道】三座古橋中不曾整修仍保存良好的糯米古橋。
東興橋為雙孔石橋,據說那是在缺乏水泥原料的時代,先人用紅磚、石塊加上糯米增加黏度,堆砌而成的拱橋,所以又稱為糯米橋。
▼▲ 另一叉路─取左上往白石山(上圖),右行(下圖)至白石埤、百吉步道
▼▲ 白石埤
▼▲ 白石山山頂─ 625M,無基石,視野極佳,天氣好可眺望金面山、大溪鴻禧別墅、三峽鳶山、樹林大棟山及桃園台地等,惟此行天氣不好,山頂雲霧籠罩。
▲ 叉路平台─有一狀似石筍尖之皇帝椅,由於凹洞較深沉積髒水,取左下可沿山壁下至白石山腳,直走可至十三分山、金面山
▲ 木橋叉路(16:00)→廢棄崗哨(16:30)→大約16:55回到三層停車場
「三層」位於大溪市區東南方,有公路台7線從附近經過,地名三層的層,指的是河川沖積的河階地,而「三層」恰好位於由下數來第三層之意。
「三民」則位於台7乙線與台7線的交會點,如果驅車由三峽經五寮一路向南,就會在此會入北橫,古名「水流東」,因大漢溪的支流過此後由南突轉向東流而得名。
打鐵寮古道穿越白石山與草嶺山間的稜線,為往昔三民與三層間居民往來通行的重要交通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