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人每年10月最大的盛事,就是關注已經歷時30餘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獎 (Nobel Prize) 是依據炸藥的發明人,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先生 (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 的遺願,於1901年開始,按其遺產孳息所設立的獎項,包括:物理獎、化學獎、醫學獎、文學獎及和平獎等5種獎項。1969年起瑞典中央銀行再另行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此一桂冠,主要是頒發給許多對經濟有所貢獻的數學家或經濟學家。因而了解這些得獎人的經濟學說、獲獎原因及貢獻,對學習「艱澀」的經濟理論,應該會有很大的幫助。以下整理了1969年以來,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及獲獎原因,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貢獻簡介:


1969 (2)—
得主:格拉納‧佛里希(Ragnar Frisch ,1895--1973, 挪威奧斯 陸大學 教授。
            揚‧丁伯根(Jan Tinbergen ,1903--, 荷蘭經濟學院教授。
貢獻:Mathematical Models for Analyzing Economic Activies.發展了動態模型來分析經濟進程。前者是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後者經濟計量學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 (1)—
得主:保羅‧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 ,1915--,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貢獻:Raising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Analysis In Economic Analysis.(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全部領域)。


1971 (1)—
得主:賽門‧庫茲涅次(Simon Kuznets ,1901--1985,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貢獻:Empically Based Interpretation of National Ecnomic Growth.(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成長和收入分配關係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2 (2)—
得主:肯尼斯‧亞羅(Kenneth J.Arrow ,1921--, 美國劍橋大學教授。
           
約翰‧希克斯(Sir John R.Hicks ,1904--1989, 英國萬靈學院教授。
貢獻:General Economic Equilibrium and Welfare Theory.(深入研究了經濟一般均衡理論和福利理論)


1973 (1)—
得主:瓦西里‧李昂鐵夫(Wassily Leontief ,1905-- , 蘇聯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貢獻: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Important Economic Problems.發展了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得到運用


1974 (2)—
得主:弗裡德利希‧馮‧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899--, 英國科學院院士。
            岡納‧米爾達爾(Gunnar Myrdal 1898--1987, 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
貢獻:Combined Though Independent Analyses Reflecting The Interdependence of Economic,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Phenomena.(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製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1975 (2)—
得主:列昂尼德‧康托羅維奇(Leonid V.Kantorovich ,1912--1986, 蘇俄科學院院士。
           
狄賈林‧庫普曼斯(Tjalling C.Koopmans ,1910--1986, 美國耶 魯大學 教授。
貢獻: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前者在1939年創立了享譽全球的線形規劃要點,後者將數理統計學成功運用於經濟計量學。他們對資源最優分發理論做出了貢獻)。


1976 (1)—
得主: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 1912--,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貢獻:Consumption Analysis, Monetary History and Deminstrating The Complexity of Stability Policy.(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了恆常性所得(永久性收入)假說。在消費分析理論、貨幣史的領域內以及對穩定政策複雜性的解說有傑出成就)。


1977(2)—
得主:詹姆士‧米德(James Meade 1907--,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
           
伯蒂爾‧俄林(Bertil Ohlin 1899--1979,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
貢獻: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1978(1)—
得主:赫伯特‧賽門(Herbert A.Simon 1916--,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
貢獻:Decision Making Process In Economic Organizations.


1979(2)—
得主:希歐多爾‧舒爾茨(Theodore W.Schultz 1902--,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亞瑟‧路易斯(Sir Arthur Lewis 1915--1990,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貢獻:Economics of Under-Developments.


1980(1)—
得主:勞倫斯‧克萊因(Lawrence R.Klein,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
貢獻: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
Economic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Analysis of Economic Policies and Business-Cycle Fluctuations.


1981(1)—
得主:詹姆士‧托賓(James Tobin 1918--, 美國耶 魯大學 教授。
貢獻:The Relations Of Financial Markets To Spending, Production, Emploimant and Prices.


1982(1)—
得主:喬治‧史帝格勒(George Stigler 1911--,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貢獻:Expon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Functioning of Markets, And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Public Regulations.


1983(1)—
得主:傑拉德‧德布洛(Gerard Debreu 1921--)美國加州大學巴爾克 利分校 教授。
貢獻:Effect of Prices on The Equilibrium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擴展Pareto最優理論,創立了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1)—
得主:理查‧史東(Richard Stone 1913--)英國劍橋大學教授。
貢獻:Standard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所得帳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極大地改進了經濟實踐分析的基礎)。


1985(1)—
得主:弗蘭科‧莫迪格里尼(France Modigliani 1919--)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
貢獻:Financial Markets And Household Savings.(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循環周期假設,此一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986(1)—
得主: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1919--)美國維吉妮亞綜合工科學院教授。
貢獻:Public Choice Theory: A Way of Analyzing How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Tax Decisions are Shaped Political Forces.


1987(1)—
得主:羅伯特‧梭羅(Robert M.Solow 1924--)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貢獻:Economic Growth. (對經濟成長理論做出了貢獻,提出長期的經濟成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


 1988(1)—
得主:摩里斯‧阿萊(Maurice Allais 1911--)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礦業學院及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教授。
貢獻:
Theory of Markets.(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了系統闡述)。


1989(1)—
得主:特里格夫‧哈維默Trygve Haavelmo 1911--)挪威奧斯 陸大學 教授。
貢獻:Methods For Statistical Testing of Economic Theories.建立了現代經濟計量學的基礎性指導原則


1990(3)—
得主:哈利‧馬克維茲(Harry Markowitz 1927--)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教授。
           
摩頓‧米勒(Merton Miller 1923--)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 1934--)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
貢獻:Theories of Security Markets and Corporate Finance.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1991(1)—
得主:羅納爾德‧寇斯(Ronald HCoase 1910--)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貢獻:Study on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in the Economy.揭示並澄清了經濟製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1992(1)—
得主:蓋瑞‧S‧貝克(Gary SBecker 1930--)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貢獻:Having Extended The Domain Of Economic Theory To Aspects of Behavior Which Had Been Dealt with—If At All--By Other Social Science Displines Such as Sociology, Demography And Crimonology.將個體經濟理論擴展到對人類相互行為的分析,包括市場行為)。


1993(2)—
得主: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W. Fogel 1926--)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 North 1920--)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
貢獻:The Use Modern Statistical Methods To Re-Exameine How Economies Developed In The Past.(使用現代統計理論,檢視經濟發展史)。


1994(3)—
得主:約翰‧哈薩尼(John C. Harsanyi 1920─)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教授。
           
約翰‧納許(John F. Nash 1928--)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雷恩哈德‧塞爾頓(Reinhard Selten 1930--)德國波恩大學教授。
貢獻:Game Theory.(這三位數學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弈理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1995(1)—
得主: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E. Lucas 1937--)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貢獻:有效闡明大眾的理性預期如何影響未來的經濟行為,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總體(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見解。


1996(2)—
得主:詹姆斯‧莫爾里斯(James  AMirrleec 1936--)英國劍橋大學教授。
           
威廉姆‧維克瑞(William Vickrey 1914--)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貢獻:對於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下的「誘因」理論所做的基本貢獻,使人們對保險市場與信用市場、賦稅制度、競爭條件、甚至公司內部組織等等的全面經濟活動,都有較佳的理解。前者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後者在訊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理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7(2)—
得主:羅伯特‧默頓(Robert Merton 1944--)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梅倫‧休斯(Myron Scholes 1941--)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
貢獻:前者對布萊克-休斯公式所倚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展。後者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休斯選擇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


1998(1)—
得主: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 1933--)英國劍橋大學教授。
貢獻:對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


1999(1)—
得主:羅伯特‧A‧孟德爾(RobertAMundell 1932--)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貢獻: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做出分析。


2000(2)—
得主:詹姆士‧J‧赫克曼(James JHeckman 1944--)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丹尼爾‧L‧麥克法登(DanielLMcfadden 1937--)美國加州大學巴爾克萊分校教授。
貢獻:發展了廣泛應用在經濟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中對個人和住戶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尤其是,對赫克曼獎勵他對分析選擇性樣本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


2001(3)—
得主:喬治‧阿克羅夫(GeorgeAAkerlof 1940--)美國加州大學巴爾克萊分校教授。
           
麥克‧斯本斯(AMichaelSpence 1943--)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 194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貢獻:他們在「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2002(2)—
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1934--)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弗農‧史密斯(Vernon L. Smith 1927--)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教授。
貢獻:在心理和實驗經濟學研究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2003(2)—
得主:羅伯特‧恩格爾(Robert Engle 1942--)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
           
克萊夫‧格蘭傑(Clive Granger 1934--) 英國經濟學家。
貢獻:在經濟學時間數列分析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2004(2)—
得主:芬恩-基德蘭德(Finn E. Kydland 1943--) ,挪威經濟學家。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 1940--),美國經濟學家。
貢獻:在動態宏觀經濟學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2005(2)—
得主:羅伯特‧奧曼(Robert J. Aumann 1930--)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數學研究院教授。
           
湯瑪斯‧謝林(Thomas C Schelling 1921--)美國馬里蘭大學。
貢獻:透過博弈理論分析增加了世人對合作與衝突的理解。



2006(1)—
得主:艾德蒙‧菲爾普斯(Edmund S. Phelps 193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貢獻:對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間的關係提出全新的詮釋和研究,30年來對總體經濟學產生重大的衝擊和影響。他在1960年代末發展出新的經濟模型,稱為「附加預期的菲利浦曲線」,顯示工資與物價的走勢不僅取決於就業市場的穩健與否,也視通膨的預期而定。這種理論挑戰1960年代認為通膨與失業率的關係是穩定、反向的觀點,即所謂的菲利浦曲線(Phillips curve)。



2007(3)—
得主:里奧尼德•赫維克茲(Leonid Hurwicz 1917--),俄裔美國經濟學家,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教授。
            埃里克•馬斯金(Eric Maskin 1950--),美國,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羅傑•梅爾森(Roger Myerson 1951--),美國經濟學家。
貢獻:因奠定「機制設計理論」(mechanism design theory)基礎而獲獎。「機制設計理論」處理的是市場在何種情況下運作最有效率的問題。此一理論讓經濟學家、政府與企業「分辨市場在何種情況下運作良好,又在何種情況下運作不良」,並有助於「找出有效率的交易機制、管理方案以及投票程序」。機制設計理論應用廣泛,常用於勞資協商、課稅,以及(政府公債等資產的)標售系統的設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za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