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融危機的本質談起
針對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日前一篇名為「台灣金融體系:債務過多」的專題報導中指出,台灣明年春節前可能爆發本土型金融風暴的觀點,近期在國內已經引起產官學各界的廣泛討論與關注。在此本文擬就金融危機的本質,以及發生金融危機的原因,剖析以國內當前經濟情況,是否將再度爆發另一次的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的本質-投機的狂熱
在討論是否可能發生金融危機之前,必須對金融危機的本質與定義作一說明。首先,就歷史的觀點而言,從史上最早的金融風暴-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狂熱」(tulip mania)開始,十八世紀英國的「南海泡沫」、1929年的經濟大恐慌(Great depression)、1989年日本金融危機(financial crisis)、1995年的墨西哥披索貶值(通貨危機;currency crisis)、或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儘管在名稱上略有差異,但其發生的過程,在本質上卻都是相同的-一窩蜂之「投機的狂熱」(speculative mania)是促使金融風暴不斷重演的主因。
這些金融危機的發生原因,儘管因僵化的匯率制度、經濟體質的惡化、金融政策的錯誤、或是金融體系的不健全等因素影響而有所不同,但其結果卻都經歷了「資產價格預期上漲心理形成,快速飆漲、形成泡沫、又快速下跌,最後破滅」的過程,具有Kindleberger(1978)所稱之「漲消模式」(Boom-Bust Pattern)的特徵。因此,只要自由市場存在,投資大眾這股「投機的狂熱」就會產生,而金融風暴也就無從避免,直到泡沫破滅為止。
金融危機的類型
其次,就金融危機的定義而言,目前學界尚無定論,但以MIT的Krugman及哈佛的Sachs之論述較受矚目。其中,Krugman認為金融危機的發生,主要是由於經濟基本面的惡化,進而導致貨幣出現貶值危機。而經濟基本條件的惡化包括:經常帳逆差擴大、貿易條件惡化、實質匯率過度升值或幣值高估、企業及個人信用過度擴張、短期負債持續增加、外債佔GDP比重、貨幣供給額M2佔準備貨幣比率過高、失業人數遽增、以及貧富差距的擴大等因素。
另Sachs則是認為國際資本流動不當及「自我實現」(self-fulfilling)之金融恐慌,才是造成金融危機的主因。在全球自由化的風潮下,資本的自由流動,造成一國在追求高報酬的資本流入之下,產生貨幣升值、非貿易財價格飆漲的泡沫現象,而在泡沫破滅後,預期「資本外逃」(capital flight)的恐慌心理,將進一步導致「自我實現」(自己嚇自己的預期恐慌心理)之金融恐慌,造成貨幣的大幅貶值。
此外,若就過去歷史上所發生的金融危機加以歸納整理,根據表一所示,大致上可將金融危機區分為四大類型:
一、經濟衰退型或經濟成長停滯型:因股市、房地產市場投機風氣盛行,出現泡沫經濟,而在泡沫破滅後,股市房地產崩跌,造成經濟嚴重衰退,銀行破產倒閉,信用開始緊縮,貨幣供給大幅萎縮,形成金融危機。例如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1989年日本金融危機。
二、外債過多型:因對外債舉債過高,債務國片面宣佈暫緩償債或無力償還,導致金融債務危機。例如1980年代拉丁美洲外債危機、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
三、貨幣型:因經濟基本面嚴重惡化,幣值高估,股市房市重挫,資金外逃,導致貨幣大幅貶值。例如1995年墨西哥披索貶值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四、本土型:一方面因企業集團過度擴張信用,過高的財務槓桿操作,如股票質押、交叉持股等,導致面臨償債困難。另方面,因股市房市下跌資產縮水,股票質押比例過高,銀行呆帳大幅增加,採取信用緊縮政策,導致企業資金流動性不足的財務危機。例如1998年底台灣企業集團爆發財務危機。
表一:歷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背景及類型
典型例子 | 發生原因及背景 | 類型 |
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 | 背景及肇因: 1. 1920年代危機發生前,各國都處於景氣循環的高峰期。 2. 股票市場投機風氣盛行,出現泡沫經濟。 3. 生產力大幅提高,工資並未等比例調升,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4. 1929年泡沫破滅,經濟嚴重衰退,美國1/3銀行破產倒閉,信用開始緊縮,貨幣供給大幅萎縮。 | 經濟衰退型: 生產過剩,有效需求不足,加上資產泡沫破滅,形成經濟大蕭條 |
1980年代拉丁美洲外債危機 | 發生原因: 1. 歐美及日本等已開發國家銀行,爭相貸款給拉丁美洲國家,各國外債佔GDP比重過高。 2. 1980年代初期,軍事強人主政,採取行政管制的經濟政策,致使經濟效率不彰,經濟嚴重衰退,陷入惡性通貨膨脹。 3. 在外債過高之下,巴西、阿根廷等債務國宣佈無力償還外債,形成金融債務危機。 | 外債型: 外債過高,無力償還,導致金融債務危機 |
1989年日本金融危機 | 發生原因: 1. 1980年末期日本景氣過熱,熱錢流入,日圓大幅升值,股市、房地產飆漲,資產價格過度膨脹。 2. 泡沫經濟破滅,股市房地產崩跌,資產大幅縮水。 3. 金融機構延滯貸款及不良債權激增,資產品質惡化。 4. 金融改革遲緩,金融體系沉痾弊病積重難返,景氣陷入長期衰退。 | 經濟衰退型: 泡沫經濟破滅,金融改革遲緩,致使景氣陷入長期衰退
|
1994年墨西哥披索貶值危機 | 發生原因:「資本外逃」(capital flight)導致貨幣貶值 1. 1990年代初期,美國經濟不景氣及利率偏低,導致美國資金大舉流入墨西哥。 2. 1994年底美國景氣復甦及Fed 連續升息,資金大量回流美國,導致披索大幅貶值。 | 貨幣型: 資金外流所致 |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 發生原因:經濟衰退、幣值高估及外債過多 1. 經常帳逆差擴大、貿易條件惡化。 2. 實質匯率過度升值或幣值高估。 3. 過度依賴外資,資金外逃,引發貨幣貶值。 4. 企業及個人信用過度擴張,短期負債持續增加。 5. 外債佔GDP比重過高。 | 綜合型: 經濟基本面嚴重惡化,股市房市重挫,資金外逃,導致貨幣貶值。 |
1998年俄羅斯 金融危機 | 發生原因:政府長期財政收支失衡,短期負債快速累積 1. 經濟改革以來,政府預算不斷擴大、積欠薪資及稅收不足等財政赤字問題嚴重。 2.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國際原油及商品價格不斷滑落,導致以出口原油及原物料賺取外匯的經濟結構面臨嚴重挑戰。 3. 政府宣佈放寬盧布對美元匯率波動區間,導致盧布大幅貶值。 | 綜合型: 經濟衰退、信用緊縮,加上短期外債激增,貨幣貶值 |
1998年台灣本土型金融危機 | 發生原因: 1. 國內經濟惡化,獲利衰退,企業信用擴張過度,過高的財務槓桿操作,如股票質押、交叉持股等,導致面臨償債困難。 2. 股市,房地產重挫,資產大幅縮水,銀行資產品質惡化。 3. 股票質押比例過高,銀行呆帳大幅增加,信用緊縮,導致流動性不足的財務危機。 | 本土型: 企業集團過度擴張信用,銀行信用緊縮,導致流動性不足的財務危機。 |
資料來源:本文綜合整理。
(節錄-財訊月刊,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