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經濟一蹶不起,導致日後「失落的十年」 (The Lost Decade)
甚至二十年,這段歷史很有趣,值得深入了解。在此僅簡單數據化介紹。
歷史上資產泡沫的啟示:就是不管是鬱金香、房地產、股票等資產,沒有只漲不跌這回事,
ㄧ旦形成泡沫,就一定會破滅,時間早晚問題,而且泡泡破了的代價都很慘重。


 



歷史背景


1979-1984  美國聯準會大幅升息至20, 美元升值60以上
      -- >
美對日貿易逆差大增


1985-9-22  廣場協議,美日德法英聯手干預美元


1985-12   日圓兌美元由250值至200, 1986年底升至152,1987年底升至120


1986-1    日本央行從19861月到1987-2, 連續5次降息
-- > 銀行貼現率從5.0降低到2.5
-- > 升息+日圓兌美元大幅升值一倍, 資金大舉流入日本, 股市及房地產大漲



日本股市:
-- 1983年開始緩慢回升,1984年初日經225指數上升至10000點以上,廣場協議後股市迅速進入大牛市。
-- 1986
1月日經指數為13000點,至19879月上漲至26000點。
--
即使遭到了19871019“黑色星期一”,全球股市暴跌的襲擊,日本股市上升的腳步也未受阻。
-- 1988
年股票市場總市值超過當年GDP387萬億日元)達到477萬億日元,
    19891229,日經指數達到歷史最高點38915.87點,
    這是牛市之初的近
3倍,股票市場總市值上漲到611兆日元,相當於GDP1.48倍。


1990年開始「失落的十年」:


-- 19895月至19908月日本央行5次升息銀行貼現率從2.5升至6.0
-- 1990年初開始,日經指數由38915點跌至19927月底的15910點,1993年反彈至20000點
-- 1995
年中跌破15000,累計跌幅超過2/3, 資產大幅縮水




以下是來自網路上的資料介紹:




日本泡沫經濟生成與破滅的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於
19851990年,當時日本正處在改變增長模式、轉變發展戰略、
開放國內市場、融入國際社會的初期,這個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


毫無疑問,日本泡沫經濟生成和破滅的原因是複雜的,包括制度、結構和政策等,
但回到其定義,泡沫經濟是指大量過剩資金追逐相對稀缺的投資機會而造成的資產價格膨脹,
因此這個故事將主要在宏觀經濟層面展開。


要說明日本泡沫經濟的生成,還需要從日元升值說起。
雖然從本質上講,日本泡沫經濟與日元升值是兩個不同的事件,各有不同的原因,
但由於二者出現在同一時期,有著相同的歷史背景,因而產生了複雜的聯繫,
以致使一些輿論誤讀了它們。


日元對美元升值的直接原因是日美貿易差額的變化;根本原因是日本對美國經濟實力的變化。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經濟正為“滯脹”所困擾,
1980年,美國的通脹率為13.5,失業率為7,經濟增長率為-0.2,財政赤字為738億美元,貿易赤字為150億美元。
為了克服“滯脹”,裏根政府以減稅為核心,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增長;
美聯儲通過緊縮性貨幣政策,提高利率,抑制通貨膨脹。
高利率增加了美元對國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大量資金流入美國市場,導致美元升值。
1979年至19852月,美元對其他10個發達國家貨幣的多邊匯率上升了73%。


美元升值擴大了美國貿易赤字。19801984年,美國對日本的貿易赤字從150億美元增加到1130億美元,
與此同時,日本對美貿易順差從
766億美元增加到4615億美元。
巨大的貿易差額在使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債務國的同時,也使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
1985年,日本對外凈資產為1298億美元;美國對外債務為1114億美元。

日元對美元升值的更深層因素是,二戰後,美國曾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美元成為“超級貨幣”;
20世紀80年代,日本在經濟增長率、勞動生產率等方面均已遠遠超過美國,美元開始衰落。
19801985年,美國勞動生產率平均約為0.4,日本約為3.0
美國經濟增長率平均約為
15%,日本約為48%。


也就是說,到1985年,日元升值與美元貶值都已經無法避免。
實際上,
19852月美元走低/日元升值的過程已經開始,19859月的“廣場協議”只是加快(而非啟動)了這一進程。



日本泡沫經濟生成和破滅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宏觀政策的失誤。
在當時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日本貨幣政策曾經失去平衡,出現過三次重大失誤。


1986年,日本出現了短暫的經濟衰退,史稱“日元升值蕭條”。
實際上,“日元升值蕭條”的時間很短,僅僅是日元升值後市場的自動調整,
當年年底日本經濟便恢復增長。
但是,出於對日元升值的恐懼,日本政府對“日元升值蕭條”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採取了錯誤的政策,再加上其他國際因素的影響,
19861月到19872月,日本銀行連續5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銀行貼現率從5.0降低到2.5
不僅為日本歷史之最低,也為當時世界主要國家之最低。
而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造成了大量過剩資金。
在市場缺乏有利投資機會的情況下,
過剩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造成資產價格大幅上漲。
這是日本貨幣政策的第一次失誤。


1987年秋,世界經濟出現了較快增長,為了對付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
美國、聯邦德國等相繼提高利率,日本銀行也準備升息。
恰在此時,
19871019,被稱作“黑色星期一”的“紐約股災”爆發。
在西方國家的聯合干預下,“黑色星期一”僅表現為一種市場恐慌,
並且“黑色星期一”之後,人們原先對世界經濟的悲觀預期為樂觀情緒所代替,
各國經濟均出現了強勁增長,但日本經濟的災難卻由此開始。



當時美國政府擔心,如果日本銀行提高利率,資金不能及時向歐美市場回流,
可能再次引起國際市場動蕩,因此建議日本政府暫緩升息。
日本政府也擔心,提高利率可能使更多的國際資本流入日本,推動日元升值,引起經濟衰退。
並且,當時日本正在實施擴大內需戰略,
需要以較低的利率來增加國內投資,減少儲蓄,縮小經常項目順差。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銀行決定繼續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
維持貼現率在2.5
的超低水準上不變,一直到19895月份日本銀行才提高利率。
這時距離“黑色星期一”已經
19個月,距離日本實施超低利率政策已經27個月。
這是日本貨幣政策的第二次失誤,也是一次“致命的失誤”。
因為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造成日本“經濟體系內到處充斥著廉價的資金”,
長期的超低利率又將這些資金推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
19851989年,日經平均股價上升了27倍;
19861990年,東京、大阪等6大城市的價格指數平均增長了3倍以上。


1989年,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壓力,日本銀行決定改變貨幣政策方向。
19895月至19908月,日本銀行5次上調中央銀行貼現率從2.56.0
同時,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機構控制不動產貸款,
日本銀行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大幅削減貸款,
1991年,日本商業銀行實際上已經停止了對不動產業的貸款。
貨幣政策的突然轉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場的泡沫,
1990年,日本股票價格開始大幅下跌,跌幅達40以上,
股價暴跌幾乎使所有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出現鉅額虧損。
緊跟其後,日本地價也開始劇烈下跌,跌幅超過
46,房地產市場泡沫隨之破滅。
貨幣政策突然收縮,中央銀行刻意挑破泡沫,這是日本貨幣政策的第三次失誤。

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經濟出現了長達
10年之久的衰退。



為什麼日本政府長期實行擴張性政策?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再一次回到日本泡沫經濟的起點——
1985年。
在日本歷史上,
1985年是一個極具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日本發生了許多足以影響日本歷史、改變日本命運的大事。


第一,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
戰後日本的經濟和金融都有著濃厚的“封閉”和“管制”色彩。
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
20世紀80年代,這一進程迅速加快。
1985年,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公告,
揭開了日本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序幕。


第二,日本政治國際化進程加速。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從一個“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
而日美關係將成為“政治大國”的基石。
1985年的“廣場會議”和1986年的“盧浮宮會議”中,日本均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第三,日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1980年起,國際社會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
1985年的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
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係。



也就是說,
1985年的日本,同時面臨著三個重大的戰略轉變:

由“管制經濟”向“開放經濟”轉變;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轉變;
由“外需主導型經濟”向“內需主導型經濟”轉變。

如此重大而深刻的變革集中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有可能使宏觀政策失去迴旋的空間。

當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國內政策協調與國際政策協調等問題交織在一起時,
宏觀政策的權衡、選擇和調整會變得非常困難,可能會因失去平衡而出現嚴重失誤。
隨著金融市場的開放,我們需要以更寬廣的胸懷、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世界。



1985廣場協定(Plaza Accord)介紹


廣場協定的表面經濟背景是解決美國因美元定值過高而導致的鉅額貿易逆差問題,
但從日本投資者擁有龐大數量的美元資産來看,
廣場協定是爲了打擊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
以下先看看美國在1985年以前一段時間內的基本經濟情況:
1977年,美國卡特政府的財政部長布魯梅薩(Michael Blumeuthal)
以日本和前聯邦德國的貿易順差爲理由,對外匯市場進行口頭干預,
希望通過美元貶值的措施來刺激美國的出口,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
他的講話導致了投資者瘋狂抛售美元,美元兌主要工業國家的貨幣急劇貶值。
1977年初,美元兌日元的匯率爲1美元兌290日元,
1978年秋季最低跌到170日元,跌幅達到41.38%。美國政府震驚了
1978年秋季,卡特總統發起了一個拯救美元一攬子計劃,用以支撐美元價格。
1979—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
第二次石油危機導致美國能源價格大幅上升,
美國消費物價指數隨之高攀,美國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超過兩位數。
例如,在
1980年初把錢存到銀行裏去,到年末的實際收益率是負的12.4%
1979年夏天,保羅·沃爾克(Paul A.Volcker)就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
爲治理嚴重的通貨膨脹,他連續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
這一政策的結果是美國出現高達兩位數的官方利率和
20%的市場利率,
短期實際利率
(扣除通貨膨脹後的實際收益率)1954—1978年間平均接近零的水平,
上升到
1980—1984年間的3%—5%

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資金流入美國,導致美元飆升,
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匯率上漲了近60%
美元對主要工業國家的匯率超過了佈雷頓森體系瓦解前所達到的水平。

美元大幅度升值導致美國的貿易逆差快速擴大,
1984年,美國的經常專案赤字達到創歷史紀錄的1000億美元。
19859月,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日本財長竹下登、前聯邦德國財長傑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 Stoltenberg)
法國財長皮埃爾
·貝格伯(Pierre Beregovoy)、英國財長尼格爾·勞森(Nigel Lawson)
等五個發達工業國家財政部長及五國中央銀行行長,
在紐約廣場飯店
(Plaza Hotel)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
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鉅額的貿易赤字。
這就是有名的
廣場協定”(Plaza Accord)

廣場協定簽訂後,五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各國開始抛售美元,
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抛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

19859月,美元兌日元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
協定簽訂後,在不到
3個月的時間裏,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跌幅20%
據說在廣場會議上,當時的日本財長竹下登表示,
日本願意協助美國採取入市干預的手段壓低美元匯價,甚至說
貶值20%OK”
在這之後,以美國財政部長貝克爲首的美國政府當局
和以弗日德
·伯格斯藤(Fred Bergsten,當時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爲代表的專家們,
不斷地對美元進行口頭干預,表示當時的美元匯率水平仍然偏高,還有下跌空間。
在美國政府強硬態度的暗示下,美元對日元繼續大幅度下跌。
1986年底,1美元兌152日元,1987年,最低到達1美元兌120日元,
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美元兌日元貶值達
50%
也就是說,日元兌美元升值一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za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